BOB半岛随着“脱发”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难言之隐,解决“头等”大事的新技术和新方案就理所当然成为新的蓝海市场。
近日,全球医疗激光设备巨头科医人(Lumenis)宣布,其非剥脱性点阵激光设备-FoLix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改善Fitzpatrick皮肤类型I至IV的成年男性和女性头皮毛发。这也是全球首个获FDA批准的激光生发系统。
一直以来,“脱发”的治疗都相对有限,主要是药物治疗和植发手术,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又涌现出低能量激光、点阵激光、准分子激光等多种技术手段,FoLix的获批意味着激光治疗在“脱发”市场这片蓝海阵地再次扩大了。
根据发量脱落程度不同,脱发可分为7个等级:一级和二级属于轻度脱发,四级及以上则属于秃头。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当下中国约有2.5亿人存在脱发困扰,其中男性占比高达64.7%,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脱发群体中占比最大的为26—30岁人群,高达41.9%。
口服非那雄胺片、外用涂抹米诺地尔是当前较为主流的防脱手段。三生制药财报显示,公司旗下治疗雄激素性脱发和斑秃的OTC产品蔓迪(通用名为米诺地尔酊)2022年销售收入为8.91亿元,同比增长48.1%,2023年实现销售收入11.24亿元,同比增加约25.8%,近年来维持着高速增长趋势。
事实上,早在1997年,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防脱相关的品牌和技术,但受限于消费者一直以来对于行业的不了解,无论是上游医疗器械,还是下游toc的各种品牌,直到2017年前后行业才迎来拐点,进入快速发展期。
一位皮肤科临床医生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自己早些年为脱发人群看诊时经常觉得无能为力,因为治疗手段有限,公立医院当时只提供米诺地尔,非那雄胺需要患者自己去药房购买。但最近几年随着消费人群规模扩张,可以明显看到一些新技术应用的突飞猛进,像微针、点阵激光、细胞疗法等都开始进入临床。
不过,该医生同时强调,目前国内防脱市场相关品牌超过了400多家,品质参差不齐,还需等待市场和消费者的多方验证。
公开信息显示,FoLix可以根据治疗区域类型和患者耐受性进行个性化设置,利用精确的激光脉冲微光束,均匀地照射在组织上,利用人体的自然愈合过程,刺激毛囊,增加头发数量和毛囊单位。只需4-6个月的疗程即可获得效果,无需化学品、针头、麻醉、手术。
类似的技术在国内尚属开发阶段。一位植发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激光生发手段在国内目前主要应用在“防脱”的辅助治疗阶段,利用强脉冲光的不同波段,有的波段可以生发,有的波段可以脱毛。
除了口服药物和毛发移植手术外,激光治疗手段凭借有效性和无痛感等优势,在“脱发”市场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欢迎。
上述临床医生对记者表示,过去来医院植发的患者大多在三四十岁,四五十岁左右,现在很多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已经加入“防脱”的队伍了,诊疗过程中,很多年轻患者往往是带着“攻略”而来,对诊疗的科学性和功效性都有一定的要求,这是过去和现在临床诊疗中非常大的转变。
此外,该医生同样提到,目前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在“防脱”上的态度并不相同。公立医院,尤其是大的三甲医院,在毛发疾病诊断上有自己的见解和方法,治疗上一般是先以药物和激光非手术方案为主,注重先改善毛发环境,病人治疗到达瓶颈期后再进行植发等手段,而相关民营机构由于很多都是从植发手术起家,治疗手段比较单一,往往更倾向于直接进行植发手术。
FoLix的获批或也将成为继皮秒、热玛吉等项目之后国内光电医美领域另一个大爆单品。FoLix所属的点阵激光手段,和皮秒、光子嫩肤、热玛吉等项目同属于非手术类医美行列,行业里往往统一被归为轻医美。科医人是光子技术的佼佼者,核心技术为OPT/AOPT,旗下产品M22光子嫩肤设备具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
激光仪器通过“轻度介入”的方式帮助用户达到美容效果,目前国外厂商的进口产品占据了我国激光医疗及美容设备行业的绝大部分中高端市场。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研究显示,我国脱发市场规模预计在2026年达到412亿元,CAGR接近12%。
中银证券研报显示,国内医美市场渗透率低于其他国家,但规模增速领跑全球,其中轻医美类增速高于手术类。相较于手术类医美,轻医美类项目由于风险较低、恢复期更短BOB半岛、治疗效果可逆、易完成,更受消费者青睐,规模增长保持在20%以上。
作为一家总部位于以色列的医疗激光设备公司,科医人原本专注于眼科领域,后跨界进入外科及美容市场,2022年,科医人首次在国内设立生产基地,据悉,该基地先期主要生产激光、强脉冲光、射频等三类医疗设备,达产后年产值约5亿元人民币。
此前,科医人全资子公司还曾与国内上市公司奥园美谷旗下全资子公司奥悦婷签署《独家代理协议》,奥悦婷或其关联公司获得科医人光电产品在中国大陆的独家总代理权,首批代理科医人DivinePro非凡蛋白机、LegendPro传奇美肌两款光电美容激光设备。
2023年底,科医人亚洲高级总裁翟琪瑛在一次公开活动中表示,科医人将加速国产化、技术创新、创新成本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