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半岛游戏商务公司
BOB半岛合理生发 胜于细节(图)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4-08-26 10:46:50

  BOB半岛央视八套刚刚播完了39集电视连续剧《茶馆》,笔者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将名著(电影、话剧、歌剧、小说等)翻拍的电视剧当中最为成功的一部。

  利用已有的著名小说、电影、戏剧,改编、发展、翻拍成电视连续剧,是近些年来十分热门的做法。这到底是不是一种好的做法?依笔者之见,这种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只有运用得成功与不成功之分。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其中典型的,如电视剧《小兵张嘎》《沙家浜》、两个版的《青春之歌》,均和以前的电影、戏剧无法相提并论,增加的只是长度和许多不着边际的虚假情节。

  人们在讨论名著翻拍电视剧的时候,往往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把注意力大量投放在“是否忠实于原著”这一点上。有的人喜欢忠于原著,恨不得一字一句搬上荧屏;另一些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基本上只用了原著的一个名字和若干人物的姓名BOB半岛,甩开原著大胆“戏说”。其实,电视剧对原著的忠实度有多少,这一点并不十分重要,很忠实的和很不忠实的都有很多失败的例子。比如鲁迅的小说,你越忠实于原著,那戏拍出来就越没法看;不忠实的例子,比如新版《三国演义》,人们说这是一种武打加言情剧,只是剧名恰好叫《三国演义》。

  在当下的国内电视荧屏上,公众对一部“好电视连续剧”的要求实际上已经降得很低——只要不是那种注了水的戏就好,是“干货”,情节一扣接一扣,逻辑上没有破绽,人物道白精炼无废话,节奏不是那种拖拖沓沓、磨磨叽叽的就可以。很不幸,能做到这点的电视剧是极少数。在这一点上做得到位的,比如《潜伏》,已被奉为经典。《潜伏》应该说也是一部翻拍戏,尽管它的原著算不上经典名著,却是从一个短篇“生发”出长篇连续剧的典范。

  请注意“生发”这两个字。翻拍电视剧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编导采用的是“生发法”还是“稀释法”。翻拍是一种再创造,不可能不增加新的内容,否则不可能对得起几十集的容量和时间。但这种增加,应该是拿原著当种子、当根子,让它自然而然地“长”出新的情节内容来,而不是生硬地、穿凿式地“注入”或“粘贴”。《茶馆》就是这种重拍经典的成功者。疏朗的结构,紧凑的节奏,注定了它的成功。创编人员是在充分吃透了老舍原著的基础上,把原著当成一根大树的树干,让王利发、秦二爷、常四爷、大小刘麻子、大小唐铁嘴们,一个个都像这棵大树上生发出来的枝条,每个人都能合乎逻辑地分解出新的故事情节来,那些新的情节再像树枝杈一样,互相纠结,又产生出新的逻辑关系。请问:还有哪一部翻拍名著的电视剧能做到这个份上?

  老舍先生的原著《茶馆》中就有主次角色70多个,电视剧当然更不在话下。可喜的是,电视剧中的演员表演,可圈可点的非常多,不少人还有所突破,这一点真是难能可贵。

  首先是陈宝国扮演的主角王利发。这王利发可不是等闲之辈,应该是中国内地原创话剧中最有挑战性的一个角色了。从当年焦菊隐导演的“于是之瘦版王利发”,到后来林兆华导演的“梁冠华胖版王利发”,演王利发已成为中国男演员的一种最拿得出手的资本。

  笔者早在十几年前就认为,陈宝国可能是中国最好的演技派影视演员,而且不是“最好的之一”。理由是,除去扮演的角色演一个火一个之外,还有戏路宽窄的问题。打个比方:同样是主演过一百部戏的演员,演的都是领袖人物、帝将相,或者总演农民,或者总演奸臣、贪官的,其艺术成就无法和一个什么角色都演的人相提并论。陈宝国演的角色就是五花八门,他从当年演一个有创新意识的国企工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刘思佳)而崭露头角,靠演一个老天津卫的混混儿、“杂霸地”(《神鞭》的玻璃花)而大火,几十年来演过商人、皇帝、军官、特务、律师、警察……简直想不出五行八作哪个他没有演过。汉武帝、白景琦、杜如晦、邓世昌、吴佩孚、徐鹏飞、余永泽、王利发、理查三世、保尔·柯察金……这些角色之间的差距是多么的巨大啊!这正如一个能弹所有重要钢琴文献的钢琴家,一定比只弹贝多芬或只弹肖邦的钢琴家要伟大。正因为陈宝国有无比宽广的戏路,所以我们在电视荧屏上所见到的“这一个”王利发,是综合了其他演员长处的王利发,于是之的沧桑、深刻,梁冠华的机智、大智若愚,都吸收了进来,更加上了自己的“料”——这个王利发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是一个有创新精神和追求的买卖人,又是一个不得不屈从恶势力的可怜的人,还是一个对婚姻不太满意的丈夫,一个对孩子充满慈爱的父亲……电视剧篇幅长,可以把人物的复杂性充分表现,应该说,陈宝国没有亏待电视剧的大容量。

  电视剧《茶馆》还使不少老演员、老明星焕发了青春。像扮演秦二爷的谢钢、扮演常四爷的周里京,扮演特务吴祥子的梁天,扮演王利发初恋、寡妇张秀英的剧雪,扮演大舅妈的李文玲、扮演秦太太的陈肖依等,都已经是多年没有在舞台银幕上出现,现在以全新的角色定位甫一亮相,就让人感觉到他们的实力仍然很强BOB半岛,岁月的积淀使其脱离了当年帅哥、冷面小生的窠臼,转型为新的实力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电视剧《茶馆》使一批原本“半红不火”的二线演员大放异彩。像扮演庞太监的演员,我一直不知道他叫张惠中,而是一直叫他“吃生肉的”——这是早年在由柯岩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中,他扮演的一个工读生的绰号。从那时出道以来,张惠中演过许许多多的角色BOB半岛,大多是配角,所以一直半红不火。这次的庞太监,操着一口河间府的口音,娶媳妇,买儿子,和企图吞并财产的侄子们斗智斗勇,既可怜,又可恨,还很可以理解,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简直演绝了!扮演松二爷的石小满,小时候是个童星,在“文革”前的木偶艺术片《小铃铛》当中演男孩小满(相应的,剧中人小满的妹妹小佳,演员名叫肖佳),成年后长期不火(童星不火似乎成为中国影视的魔咒),演一些像《乌龙山剿匪记》中的土匪猴老二这样的配角,但人老了老了,反倒红起来。一个是前不久央视一台热播的《洪湖赤卫队》,石小满扮演反面一号彭霸天,戏份很重,表演也很细腻,紧接着就是这个松二爷,把一个一生讲究生活质量的、老实善良的、穷困潦倒而酸架子始终不倒的前清遗老,演得活灵活现,让人看了百感交集。还有扮演刘麻子的崔杰,二十年前就在电影《开天辟地》中扮演了陈公博,那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很有经验和实力的演员了,近二十年来演了很多角色,但都不如这次的刘麻子最深入人心。当刘麻子最后被宋恩子和吴祥子诬陷成逃兵被处决的时候,笔者心里很是遗憾——后边再看不到刘麻子了。

  好在还有小刘麻子。演小刘麻子的罗二扬、“大小唐铁嘴”钱波和孙一理、“兔爷李局长”马文忠、松二爷的儿子秀岑的扮演者徐阁……个个都令人过目难忘。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拍戏也是这样,细节抠得到不到家,显示出电视剧的综合水平。与国内大部分电视剧那些随手一抓一大把的破绽比起来,精品如《潜伏》,也曾让三位吹毛求疵的天津老者找出过毛病——比如地图,用的是一张前苏联解体后的地图——这已是很高的要求,超乎寻常的仔细观看才能发现,体现了观众对一部精品的厚爱。

  对于《茶馆》,笔者不可能像那几位看《潜伏》的老者一样仔细。我倒是仔细观察过剧中王利发用的老式留声机和电子管收音机,没有发现破绽。

  《茶馆》是一部很讲究细节的电视剧,不能光看道具,更要紧的是台词。举一个小例子。在戏的前几集里,有一个原著里没有的新角色——“卫嘴子”,剧中要说天津话。天津话其实不好学,难在有一些字词要变声调,比如连续两个阴平字组成的词,有的要把前一个字变成阳平,比如“刀尖”,“刀”字要读成二声才对;有的则要后一个字变轻声、儿化韵,比如“灰堆”的那个“堆”字。外地人如果不知道这些,以为只要把普通话里的一声字往下滑就是天津话了,那就大错而特错,怎么听怎么不对劲儿。比如电影《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当中,用天津话道白,结果,只有冯巩一个人的天津话是正确的,其他人都是错的。《茶馆》要避免出现这样的破绽,可是“卫嘴子”这个角色只有几句台词,为此找个天津籍的演员(比如冯巩)又不值当的,怎么办?剧组的办法是专门从天津找了一位业余演员,就为说这句天津话!